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爱阅小说 > 崇祯八年 > 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

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

作者:我爱肥猪猪 返回目录

秦良玉的川军坐镇汉中,扼守住了陕西之贼经栈道入川的重要关口,并且随时可以北上支援凤翔府。


现在驻扎在凤翔一带的是勇将曹文昭和他的侄子曹变蛟,两人带着三千人马与马进忠、混天王等数股流贼鏖战,目前双方也是僵持状态。主要是马进忠等人旗下马队居多,官军人数少,马队更是只有曹变蛟的五百。官军基本以防御为主,喜欢冒险的曹变蛟则是带马队寻机突袭。


孙传庭屯田取得的最大功效,便是极大的减轻了朝廷和陕北当地官府以及百姓的负担。


原本官军的饷银不说,单单官军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朝廷时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把南方通过漕运运到京城的粮食,再组织起数千人的运输队伍,赶车挑担运往陕西。


想到这个壮观的场景,崇祯也是挺佩服这帮朝臣的。


单凭这一点,你就不能把人家骂的狗血喷头,说的人家一无是处。


因为陕西连续数年干旱,大部分田地连年绝收,官军想从当地征粮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要是有粮老百姓还会造反吗?


所以自京城组织人员物资往陕西输送成了唯一的渠道。


每次一千或几千民夫运粮,这一路近两千里的距离,单单这些民夫的消耗要多少?因为他们是双份---去了还得回来。


这一切都得兵部、户部、顺天府的官吏经过详细的计算:官军人数,民夫人数,人均每日吃用多少粮食,战马驮马的草料需要多少,运到后能供给官军多少日消耗,还得打出一些折扣,比如翻车了,遇到洪水,掉入河中等等意外之事的发生。


别忘了这不是一次性能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年每年都要重复数次。在这个道路、运输工具极度落后的时代,这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明史是满清写的,自然要把大明好的东西掩盖,把缺点无限放大。要是真如明史上说的,皇帝急躁多疑,朝臣只知私利,大明早完蛋了。


之所以崇祯还能坚持十七年,就是因为还是有很多默默无闻做着实事的官吏。虽然他们也会贪墨,也会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但大节上他们还真没有污点。


私心是人的本性,崇祯从来没想过要求别人只付出不求回报。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只要坚持赏罚分明,便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因为陕西情况特殊,未经战火的府县屈指可数,朝廷无奈之下只得连续几年减免陕西的赋税。不减也不行,很多地方粮赋根本收不上来,不如索性做个姿态,告诉其他行省的士绅百姓,看见没?朝廷体恤子民,知道陕西大旱,人民不易,直接把粮赋给免了。


西安府屯田收获的粮食可以直接供给大军食用,免去了长途运输造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这等同于是给朝廷缴纳赋税了。


单从这一点来讲,孙传庭就算没擒获高迎祥,也已经是立下大功了。


想到这里,崇祯又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位壮士。人家可是解决了让朝廷头疼好几年的大难题啊,就给人家这么点封赏?


不行,还得加点。


一个时辰后,数名锦衣卫携带崇祯书写的一封手谕驰奔山西代州,手谕的内容是让孙传庭之子孙克敌入国子监读书,几人送达授手谕后,将护佑孙克敌一同返京。


这样做更多的是一种姿态,好让孙传庭明白,你儿子的前程已经没问题了,你在前面拼命吧。


崇祯的身侧已是相当安全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一一清除,手中既有完全掌控的强军,又有可以刺探官府和民间舆情的组织,不必担心被朝臣架空或指使不动人的情况。


历史上的崇祯末期相当悲催。李自成大军围困京师,无奈之下崇祯终于放下面子和架子,想给自家的儿女留条活路。于是他找到驸马都尉巩永固,让自己这个忠心耿耿的妹夫带着太子和定王前往南京,好延续大明国祚。


但巩永固非常坦白的告诉他,自己手下无人可用,只有一个家仆,想带着太子逃奔南京根本不可能。


大家想想,一国之君,要是手下能有可用之人,他干嘛要找巩永固?


而巩永固这样的勋贵手下同样无人!


那些穿越到快要上吊的崇祯身上,过去后就大杀四方的无脑文纯属瞎扯。


你还杀这个杀那个,那个时候,你连一个太监都指使不动。根本没人听你的,惹烦了人家一下就阴死你。


京城的卫生状况堪忧,除了皇城,京城的其他道路基本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生泥就是京城的日常。


并且不管是居民还是商户,都有乱丢垃圾的习惯,城内的排水暗渠基本都是堵塞严重,随地大小便更是贩夫走卒们习以为常的事。


鉴于这种状况,崇祯想起了锦衣卫的另一个职能----掌管京师街道修缮、管道维护。


于是崇祯一道谕旨,锦衣卫与顺天府联合起来,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顺天府四处贴出公告,并遣人大街小巷敲锣打鼓的到处宣扬:即日起,京城之内禁止乱丢垃圾、随地大小便,一经发现,不管何人,重则打板子,轻则罚铜钱。


宣传了三日之后,锦衣卫和顺天府组成联合执法队,分成若干小组,开始每日在京城内巡逻游弋。


执法队巡逻当天,便逮获违反条例者上千人,对于愿意交钱的,视情节轻重罚钱,乱丢垃圾的罚十文,随地大小便的罚五十文,没钱的穷光蛋,当场按到打十板子。


短短半月后,京城的大街小巷明显干净起来,这种积累多年的恶习基本得到彻底解决,毕竟谁也不会钱多到边丢垃圾便交钱的程度,何况被那么多人围观,太丢人了。


顺天府在城内每隔百步修建一个对方垃圾的池子,不管是住户还是商户,垃圾都要堆放到池子中,然后晚间由顺天府雇佣专门人员用车子运到城外填埋起来。


考虑到京城有很多外来人员,他们的三急问题亟待解决。顺天府按照指示,在城内人口密集的街区,每隔两里建造公厕一处,集市一里一处。公厕分男女,雇佣专人打扫清理。这两项都不收费,统一有官府出钱,其实是崇祯自己掏的钱。谁让他来自后世,受不了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呢?


崇祯还自内帑中拨出银钱交于锦衣卫,用于采买青砖和石材,雇人修缮城内道路。主要道路以石料铺就为主,街道胡同里则是铺上青砖。


这个工程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主要是烧砖的窑口太少,石料的开采不易,铺起来到不太费时。不过没关系,等全部修好之后,一个崭新的京城将会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疏通暗渠的工作也同时进行,虽然这几年干旱少雨,但不能只看眼前,还要为将来着想。


挣钱的门路倒是有了几处,但花钱的大头却是有更多,想起来就让崇祯头疼不已。


最大的两头,辽东和宗室,这两个可以说都是直接导致朝廷破产的原因。


辽东基本上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每年的军饷足有数百万两。崇祯穿过来后先后调出祖宽等部,划拨给辽东的军饷也相应减少了一些,但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辽东军头催要饷银的本子基本上数日一封,就跟催命一样。看着侯恂老头的苦瓜脸,崇祯有些不忍,只得拨了两回,每次二十万两,并让内阁行文斥责辽东:寸功未建,何面目要饷?


等收拾完陕北流贼,解决辽东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关键是怎么不留后患的彻底解决,崇祯暂时没想道好办法。只能用给祖宽、李重进加总兵衔,在京师各赐宅邸一所,并放出风声,只要二人继续建功,朝廷可能有封伯的打算这样的手段进行试探。看能不能把辽东军头们分化瓦解,此事暂未见成效,不知祖、李二人究竟是何心思。


还有一个几乎无解的问题---宗藩。


对于这个大明身上的吸血虫兼寄生虫,崇祯打心里感到厌恶,可又不能公开翻脸。若是能解决掉宗藩的问题,相信朝廷的日子将会好上许多,各地王府周边的百姓也轻松无比。


可是怎么解决这个世纪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