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爱阅小说 > 我的科学时代 > 第二百三十三章 投稿数学年刊!

第二百三十三章 投稿数学年刊!

作者:仲渊2 返回目录

这个时间点,不知道师父在不在家。


余华步伐匆匆,穿过校区,来到作为学校教授和家属区的西院,回到28号屋,师母吴筱元出门买菜去了,师父华罗庚刚好上完算学系大四的课,正巧在家。


书房。


安静的氛围,下午时分的阳光,如同炊烟般缭绕飘散的白色烟雾,透出火红色的烟头,一切显得那么熟悉。


“这篇文章质量非常高,无论是内容,还是文章格式,非常老辣且简练,已经没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看得出来,这段时间你没有松懈,对离散对数和解析数论的研究非常透彻。”华罗庚靠着椅子,翘着二郎腿,放下手中这篇已经读完的五千字论文,抽了最后一口香烟,放在烟灰缸里按灭,朝着正对面的余华微笑道。


“师父,一点都不需要修改吗?”余华闻言,询问道。


华罗庚笑着反问道:“你小子在质疑我的审稿水平?”


“嘿嘿,没有,我哪儿敢。”余华嘿嘿笑道。


“行了,就这样吧,这篇文章你准备投国内还是国外?”华罗庚失效摇头,挥了挥手,询问道。


余华听到这个问题,并未着急作出决定,沉吟一番,询问道:“师父,我不是很了解发表流程,国内和国外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在于影响力,国外数学期刊的影响力是国内各数学期刊几倍以上,此外还有审稿标准和时间等因素,国内数学期刊发表周期短,标准低,就拿本校学报来说,你现在投稿,明天就能通过初稿,进入审稿阶段,大概能赶上下个月最新一期学报,面向全国。”


华罗庚端起桌面的茶杯,喝了一口,缓缓说道:“如果投国外的话,平均周期大概在两个月左右,顶级学术期刊审核周期约在三个月时间,审核标准非常高,退稿率也非常高,不过会面向世界。”


“如果要投国外的话,学生该投什么学术期刊?”余华若有所思,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的区别和特点,继续问道。


“当然是普林斯顿的数学年刊,年文章数三十六篇,数学界最顶级的学术期刊,以这篇文章的影响力,投给数学年刊,大概率过稿登刊发表。”


华罗庚不假思索道:“你发的时候我可以给你署名,这样不会在初稿阶段因为审稿编辑的疏忽而被拒稿,审核周期约为三个月,快的话……大概一个月就能搞定,毕竟现在港城与美国有飞机航线,效率上来说并不慢。”


“这就投数学年刊吗?”余华怔了一下,有些意外。


华罗庚笑道:“怎么,你不想?这可是全世界最顶级的数学期刊,多少人想投都没有资格,刚好我与普林斯顿数学年刊主编莱夫谢茨教授见过面,对方还能卖我一个面子。”


得,您是大佬……


不,您是大佬中的大佬。


余华嘴角微微抽搐,摇头回答道:“没有,我就是有些吃惊。”


“投给数学年刊才不会埋没这篇文章,这是密码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成果,等论文正式发表之后,你就是一名真正的密码专家,水平非常优秀那种……不得不说,小华,你的成长速度远远比我估计的还要快。”


华罗庚双眼注视容貌年轻却格外稳重的余华,言语有些感慨:“现在,以你的水平来说,已经勉强算得上一名年轻数学家了。”


他是亲眼看着余华从一名学习初等数学体系的高等中学生,用短短数个月时间,成长为数学造诣和学业水平极高的年轻数学家。


是的,如今正式研究出非对称密码成果的余华,已经有资格称得上数学家称号。


“这都是师父您的教导,没有您,学生什么都不是。”余华摇了摇头,尊敬道。


“不说这些,我耳朵都快听出茧来了,就这样决定了,投数学年刊。”华罗庚笑着摇头,谈话内容回到正题:“还有没有什么事要说?”


“学生还有一件事。”


余华闻言,连忙说道。


“你说。”华罗庚点头。


“学生想请您给这篇文章署名通讯作者。”余华目光看向华罗庚,说道。


署名通讯作者?


华罗庚听到余华这番话,眉宇微皱:“给我一个合适的理由。”这篇文章他并不准备署名,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一律默认余华。


如果他署名通讯作者的话,非对称密码理论的成果,至少要被他分去一半。


但问题是,他压根就没有参与过。


“这篇文章一是最初有您的理论指导和帮助,师父您理应署名,二是这个学术成果分量太大,学生一个人吃不下,想要让日本人和世界各国相信非对称密码,并迅速进入,要借助您的身份和影响力。”余华作揖行礼,言语满是尊敬,而后给出最重要的理由。


现在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一个略有名气的北平联考状元,清华园学霸,组织雇佣科研人才而已,在清华园这一亩三分地,余华还算有些名气。


可到了真正的数学界,他只是一个如同蜱虫般的小透明而已,连名不经传这种水平都算不上。


学术圈子极为残酷且现实,只认成果不认人。


小透明般的余华,发表非对称密码如此重量级成果,最终结果很难预料,即便能在数学年刊发表,也达不到该有的效果。


然而,拉上自家师父就不一样了。


师承哈代的华罗庚,名气和影响力云动伦敦,闻名于国际数学界,这篇文章有了他的署名,效果立马就会不一样。


“你小子……即便没有成为一名数学家,也注定会成为一位战略家。”听到这个理由,华罗庚愣了一下,陷入沉默,看了一眼余华,眼神颇为赞赏和感叹。


话落,右手拿起钢笔,在文章末尾通讯作者一栏空缺处,写上自己的姓名。


“学生谢谢您的夸赞。”余华笑着收下华罗庚这句话。


华罗庚摇了摇头,署名过后,小心收拾整理这篇论文:“投稿事情我来负责,第一套加密算法和算法密码表,你准备如何处理?”


“该予以国家,通信安全之重要,当属首位。”余华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第一套加密算法和密码表给国家,属于利益最大化的表现,相比组织,南京更需要非对称密码的成果。


红密破译资料可以让蓝衣社和组织握日军动向和情况,而非对称密码则可以让中华信息通信处于一种较长时间的安全状态。


只要加密算法和密码表不被窃取,想要通过外部攻击方式破译非对称密码,根本不可能。


人力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如果要求破译时效性,例如一个小时内破译,日本人必须上高性能超算才能做到。


这也是余华思考良久作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