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爱阅小说 > 俘获人心的沟通艺术. > 4.求人办事,写八股文

4.求人办事,写八股文

作者:泉林.. 返回目录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求人办事,象写八股文一样。


中国人办事很少象洋鬼子“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因为这样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显得冒昧了。中国人的相会讲究话里做文章,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谈寒暄、评气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日天气哈哈”皆属于此类。林语堂称之为气象学的内容,其要在起“来则安之位安而后情定”的作用。即联络感情。这些内容在人们的生命空间中确实也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致于遭到抗拒。


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就更深一层了,要从大众皆有的生命空间过渡到彼此较为特殊的那一块,是深入的过程。林语堂戏称之为“史学”。“也许有你的令侄与某君同过学,也许你住过南小街,而他住过无量大人胡同,由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认识志摩、适之,甚至辜鸿铭,林琴南……那便更加亲挚而话长了”。这一段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真的融洽。


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可是政治学了。“感情既洽、声势斯壮”,于是便可联手出击,可进入侃的境界。纵横的范围甚广,“包括有: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救国策,对于古月三工草将马二弓马请政治领袖之品评,等等。连带的还有追随孙总理几年到几年之统计。比如你光绪三年听见过一次孙总理演讲,而今年是民国二十九年,合计应得三十三年,这便叫做追随总于是三十三年。”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至于相见恨晚,到了两肋插刀的程度。至此,可认为到了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之际。


于是,这第四段就叫经济学一奉托“小事”。可客气地起立,拿起帽子,然后兀而转来道: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这一段要在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


林语堂描述的这段“求人八股”,含有某种嘲讽的意味,如果不是一位油滑世故、人情练达之人,想必他也提炼不出如此精妙的“求人大法”来。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交际智慧。


下面从实践的角度,教你作一篇“求人八股文”。


未成曲调先有情――求人的备战阶段


聊闲天,套近乎


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访问***。她的访问彬彬有礼,她是从祝贺***同志的生日开始的。她从***传记中知道他的生日是8月22日,而***自己却忘记了。


邓:“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法:“不错,***先生,我从你传记中知道的。”


邓:“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祝贺啊!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退的年龄啦!”


法:“***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老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呢!”


邓:“他做得对。你不会这样对你父亲说的,是吗?”


访问气氛就这样十分融洽而轻松地形成了。紧接着,谈话转入正题,法拉奇向***提出一个又一个尖锐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如“***”与毛**的错误的关系问题,毛**选林彪为接班人问题,毛**对***的批评问题,对资本主义的评价问题,对**的问题等等。由于开头造成了一个好的气氛,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法拉奇的采访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求人办事的初始阶段,其实就是与人沟通感情的交际阶段。在交际中寻找共同点的说话术,俗称“套近乎”,也叫“名片效应”或“认同术”。认同是交际中与陌生人、尊长、上司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


认同,是要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轶事:一位日本议员会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纳赛尔以前是上校则因为我也曾是军人(认同之一)。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认同之二)。


纳赛尔:晤……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认同之三),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认同之四),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认同之五)。


纳塞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开场白”中,日本议员先后五处使用认同术,终于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而至“大喜”,可见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作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初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赞颂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


法拉奇和这位日本议员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意义重大。首要一点,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并且套得磁实,套得牢靠。


让我们再拿记者为例。记者采访,常常是“跑断腿,磨破嘴,”有时还不得不面对冷面孔,坐冷板凳,他们是如何与采访对象套近乎的呢?一位经验老到的记者如是说:


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几乎天天都跟不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事打交道。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都有可能涉及。记者跟备种各样的人接触,离不开说话。怎样跟采访对象谈话,这里面大有学问。方法不当,可能成为胸有百策嘴若噤蝉,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记者要勤于用嘴,善于用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情况,占有材料,常常是通过记者提问题来实现的。能不能够提出问题,问题提得是否恰当,是记者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记者多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怎么能谈得投机呢?这多半要看记者的本领。


初次见面,彼此陌生,有个熟悉的过程,有经验的记者能够把这个过程缩短。通过观察和分析谈话对象,能够迅速地找到一个可以引起双方话题的共同点,打破那种不知从何谈起尴尬局面。


有一位老记者去采访一位科学家,到了科学家那儿,老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几张风景照,于是就扯上了构图呀,色调呀,原来这位科学家爱好摄影,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他的相册,谈话气氛非常融洽。正是由于这种气氛,使后面的正题采访进行得到常顺利。


一次,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女教师,行前有人说她很倔,说不好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了。记者到学校去找她,她正在跟传达室的人发脾气。记者一听她说话的口音是浙江人,心里暗暗高兴,因为他也是浙江人。后来,他们的交谈就从家乡谈起,越谈越热乎,这一段题外话也为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所以,记者在跟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接触中,应该开动开动脑筋,注意观察,迅速找到这种共同点,以此作为一种契机,与采访对象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以进行和谐、投机的谈话。


有时候,采访和求人简直就是一回事,记者的经验足资各位求人者借鉴。


相逢何必曾相识


有些时候,我们所请求的对象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事先无法进行积极充分的准备。这怎么办呢?下面就向你介绍一些与陌生人交谈、套近乎的技巧。


首先,你要把与陌生人交谈看成是一件乐事。应当想:这是获取新信息的好途径;是扩大横向联系的好机会;是求知学习的好渠道;是锻炼口才的好办法……只有这样,你才能珍视与陌生人的交谈,变畏途为乐境,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交谈时,你才会热情、诚恳、娓娓动人,“未成曲调先有情”;心中的话,才会源源涌到舌尖。


初次见面,素昧平生,有人感到周身不自在,“不好意思”交谈;有人感到无从启齿,“没有办法”交谈。他们或局促一角,尴尬窘迫;或欲言又止,嗫懦迂讷;或说话生硬,使人误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和陌生人交谈的勇气。所以在与人交谈时首先要坚信自己是能够把话说清楚的。有无这种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与陌生人交谈的勇气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其主要方法是:


自我暗示交谈前,可作自我暗示,适当默念:“慌什么?一句一句说!”“急什么?自有办法可想!”“要勇敢,镇定地说出第一句!”


自我信任相信自己能说会说。做到:该说则说,该笑则笑,该问则问,自然大方。


用警句给自己打气牢记一些帮助你战胜胆怯、鼓足勇气的警句,常常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如:“勇气是男子汉的主要品性”、“大胆横行天下,小心寸步难行”、“永不听信你的俱怕”、“自己先有一种坚信,然后用你全副的精力做去――成功的基础十有八九建筑于此”。


转移紧张情绪别老想着:要和陌生人谈话了,怎么谈呢?真急死人……要把此种紧张情绪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如看看室内的陈设,鉴赏一下墙上的名画,挂历等等。紧张的心情自然地消释了,交谈就能较轻松地进行。


其次,要善于寻找话题。我们在与陌生人交谈、寒暄之后,常会出现可怕的冷场。这时我们就面临着一个找话题的问题,有人说:“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找话题的方法有多种:


中心开花面对众多的陌生人,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题,围绕人们的注意中心,引出许多人的议论,导致“语花”四溅,形成“中心开花”。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住了。以“中心开花”法选话题,要在陌生人多的场合,把话题对准大伙的兴奋中心。


即兴引入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被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投石问路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的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您和主人是老同学呢,还是老同事?”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乡”,那也可谈下去了。假如是北京老乡,你可和他谈天安门、故宫、长城,也可与他谈北京的新变化;如果是福建老乡,你可与他谈荔枝、龙眼、桔子,沿海的水产等等。


循趣入题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生发,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因为对方最感兴趣的事,总是最熟悉、最有话可谈、最乐于谈的。如对方喜爱摄影,便可以此为题,谈摄影的取景,胶卷的选择,各类相机的优劣,钻研摄影艺术的甘苦,等等。如果你对摄影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摄影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


引发话题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第三,伺机而动,慢慢地拉近距离。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


适时切入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的“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如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他们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的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让人记住你是谁


有些求人者生性腼腆,性格内向,登门求助时慌里慌张,好不容易谈完话,留下礼物便夺门而出,长吁一口气。回头一想,连个名字也没给人家留下,白费心思,徒劳无功,叫苦不迭。


初次见面时让人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开始就出师不利,要挽回这种劣势,那就必须花费九牛二虎之力,而且还不见得有用。


因此,和别人见面时,做为开始的“自我介绍”,绝不可马虎。那么应该如何“自我介绍”呢?


当你们见面,目光相对,互露微笑之后,接下去就是“我叫……”的自我介绍,这种介绍的要点就是要讲清楚。如果对方因没有搞清你的名字而叫错时,彼此一定会觉得很尴尬的,很容易造成不愉快的场面。因此,自我介绍时,除了要讲清楚外,最好能附带一句比如说“王,就是国王的王。”这样不但不会使对方发生误解,还可以加深印象。


另外有一点非常重要,自我介绍当然是要使对方记住自己的名字,但同时你自己也必须记牢对方的名字。如果你没记清楚的话,不但会让对方感到失望,而且也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


有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能使自己记住对方的名字?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机会说出对方的名字,这样能帮助记忆。


再者,如果在讲话中时常提到对方的名字的话,对方一定会觉得你很重视他,而感到愉快,因此可以促进感情的交流,这是在英国及美国社交中常用的方法,值得借鉴。


要使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抓住机会推销自己。这在那些登门求职者身上,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有满腹经伦,而又怀才不遇,唯一的办法就是强迫推销自己。在中国历史上推销自己的故事很多。毛遂自荐便是一例。


赵国被秦国打得节节败退,公子平原君计划向楚国求救,打算从门下食客当中挑出20名文武兼备的人物与他随行,结果精选出19位,还差一位无法选出,平原君伤透了脑筋,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荐,要求加入。


平原君大为惊讶,就对毛遂说:“凡人在世,如同锥子在袋子里面,若是锐利的话,尖端很快就会戮穿袋子,露在外面,而人会出人头地。可是,你在我门下三年了,一向默默无闻,是不是你没有展露锋芒的机会呢?”


毛遂回答说:“我之所以默默无闻,就是因为我一向没有机会,如果把我放在袋子里面,不仅尖端,甚至连柄都会露出外面。”


平原君认为这话不错,就让他加入行列,凑足了20人,前往楚求救。到了楚国后,毛遂大露锋芒,协助平原君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其余19人都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曲径通幽处”――求人的进攻阶段


委婉含蓄


表达求人意愿的首要之点,是要委婉。


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节奏加快了,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象林语堂所说,求人要绕那么大的弯子。在套近乎阶段一过,为张口求人做好了铺垫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进攻阶段:提出你的要求了。


孙犁在《荷花淀》中描写几位妇女:“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有什么看头啊!’”


这几个青年妇女的丈夫都参军走了,她们的共同心理是很想念自己的丈夫,都很想去驻地探望一下。但是,由于害羞,不好当着众人直接说出来,就各找了一个借口来表达本意,仿佛到驻地去理由是充分的,非去不可。这就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意愿。


这种假借他人之口的表达方式,常常是从侧面切入,暗中点明自己要说的最主要的意思。


曲径通幽,就是对话时不直接了当,而是曲曲折折地表达内容,让对方在回味中理解你要说的意思。


迂回曲问并不等于含糊,那种头绪纷杂、枝节丛生、使人难以作答的问题,应该避免。比如记者在出发采访之前,应该先做些准备,包括看文件、查资料、阅读别人有关的报道、列出采访提纲等等,使自己心中有数。也可以把谈话的范围、题目光告诉对方,使对方心中有数。不过,记者的这种要求,应用委婉的方式提出,千万不要使对方谈话受这个要求的限制,产生只能这么谈,不能那么谈的感觉。


委婉的语言表达了求助者一种谦和的态度。这种情感必须是真诚的,在表现上是庄重的,既要讲究礼貌,又要注意分寸。过分狂热肉麻的话只能令人腻烦,过于凄凉的话又令人感到冷漠。


委婉语言的运用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对别人尊重的同时也体现了对自己的尊重,是渴望别人对自己尊重。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知识素质和处世态度。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小的人是很难做到宽容大度地运用委婉语言的。宽容是一种美德,委婉的语言是这种美德的外在表现。


委婉是与隐晦、含混有区别的。它虽然不是直露地说出来,但仍要求表意明确,叫听者脑子一转就能明白,或依靠语境的提示、暗示等很快领会本意。


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语言的表达是迂回的,有些人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是说话者本身思维不清晰;有些人拐弯抹角、含沙射影,首尾两端,是说话者的心术不正。好的委婉语言,应当是隐而不晦、柔而不弱,闪而不避、曲而不涩。用这样语言表达的含义可能会比直接表达给人的印象还要深刻。


尴尬话题巧开口


开口求人毕竟是件难为情的事,不象喝口水、吐口吐沫一般轻松。搞不好,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


对于容易造成尴尬局面的话题,有些人往往是避而不谈。但一味消极逃避未必是最佳选择,况且有些事情关系重大,无法逃避,这时就不得不面对,这就必须讲究策略,使尴尬话题巧开口。


近话远说


如果把两个人面对面地置于一个尴尬场面中却又不留回旋的余地,显然是不适宜的。近话远说就是人为地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就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的面前,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便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明话暗说


渡江战役前夕,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即将垮台。周恩来力劝国民党和谈代表留在北平共事,不要回去做蒋家的殉葬品。代表们也对原**失去了信任,却又不知毛**能不能容忍他们这些异党分子,就想探个究竟,也好为自己求得一条退路。可如果直接相间,就明显有乞降之嫌,大家都抹不开面子。有一个成员越打麻将的时候,轻描淡写地问毛**:“是清一色好,还是平和好?”毛**心领神会,爽快答道:“还是平和好,我喜欢打平和。”


就这样,一个重大的信息悄然传了过去,代表们全留了下来。问者固然高明,回答也是不凡。如果毛**再把暗话挑明,拍胸脯担保众人平安无事,一则显得深度不够,二则也似当面在说:“我饶你不死。”双方之尴尬仍在所难免。


实话虚说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应是为人的一条准则,但直炮筒子未必处处受欢迎,特别有时连自己也不明白要说的是不是实话,那该怎么办呢?


李某刚刚托好友张局长为自己办件事,忽然听说他被捕“进去了”的传闻,又不知真假,就到张家探望。确实只有局长夫人在家,满脸愁容。李某开口道:“老张到底是怎么回事?”果然张夫人长叹一声:“唉!胃病又犯了,昨天送的医院……”


原来如此!如果李某实话询问张局长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场面如何?李某是这样设想的;如果张局长真的被捕了,其夫人自然会实情相告;如果张局长一切平安,她会莫名其妙地反问:“什么怎么回事?”他则可转而掩饰:“听说他想调动?干得好好的,又何必……”虚虚实实,转换自如,毫不唐突。


庄话谐说


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人感情上的愉悦;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只要有可能,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在当今,谁都希望自己有个高工资、高职务。可如果向老板公开提出加薪或升职要求,是不是有点太尴尬?一个青年打工者成功地克服了这一点,为我们做了个示范。


他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太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己话他说


尴尬与否,有时是相对的,而不是相互的。同一句话,己方说出来却可以自然而然。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可就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难大吗?要干的话,早一天好一天。”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却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赵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络那些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赵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礼”是最好的敲门砖


在向别人提出要求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使用礼貌语言手段,维护对方的面子,照顾人家的意愿。彬彬有礼的语言是最好的敲门砖,可以讲究分寸,让对方不经意中间,向你敞开心扉。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手把手地教你这些“敲门砖”的具体用法。


间接法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例如使用能愿动词、疑问句等)以商量的口气把有关请求提出来,显得比较婉转一些,令人比较容易接受。例如:


你能否尽快替我把这事办一下?


(比较:尽快替我把这事办一下!)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间接的表达方式要比直接的表达方式礼貌得多,因而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帮助或认可。


缓言法借助插入语、附加问句、程度副词、状语从句及有关句型等来减轻话语的压力,避免唐突,充分维护对方的面子。例如:


不知你可不可以把这封信带给他?


(比较:把这封信带给他!)


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中有很多缓冲词语,只要使用得当,就会大大缓和说话的语气。


悲观法通过流露不太相信能成功的想法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


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请别人帮忙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那就不会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


缩小法尽量把自己的要求说得很小,以便对方顺利接受,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例如:


你帮我解决这一步就可以了,其余的我自己想办法。


我们确实经常发现,人们在提出某些请求时往往会把大事说小,这并不是变着法儿使唤人,而是适当减轻给别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自己便于启齿。


谦恭法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的方法把有关请求等表达出来,显得彬彬有礼、十分恭敬。例如:您老就不要推辞了,弟子们都在恭候呢!


请求别人帮助,最为传统有效的做法是尽量表示虔敬,使人家感到倍受尊重,乐于从命。


⑥知错法首先讲明自己知道不该提出某个请求,然后说明为实情所迫不得不讲出来,令人感到实出无奈。例如:


真不该在这咱时候打搅您,但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麻烦您一下。


在人际交往中,要知道在有的时候、有些场合打搅别人是不合适的、不礼貌的,但有时又不得不麻烦人家,这就应当表示知道不妥,求得人家谅解,以免显得冒失。


体谅法首先说明自己了解并体谅对方的心情,再把自己的要求或想法表达出来。例如:


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裕,不过实在没办法,只好向你借一借。


求人的重要原则就是充分体谅别人,这不仅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而且要在言语当中表示出来。


⑧迟疑法首先讲明自己本不情愿打扰对方,然后再把有关要求等讲出来,以缓和讲话语气。例如:


这件事我实在不想多提,可你一直忘了替我办。


在提出要求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自己本不愿意开口,这样就会显得自己比较有涵养。


⑨述因法在提出请求时把具体原因讲出来,使对方感到很有道理,应该给予帮助。例如:


隔行如隔山,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人家那边的规矩。你是内行,就替我办了吧!


在提出请求时,如果把有关理由讲清楚,就会显得合乎情理,令人欣然接受。


(10)乞谅法首先表示请求对方谅解,然后再把自己的愿望或请求等表达出来,以免过于唐突。例如:


恕我冒昧,这次又来麻烦你了。


请求别人原谅,这是礼貌语言交际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常常使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交流,显得比较友好、和谐。


(11)被动语态法通过使用被动句式避免提及施事者,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显得婉转一些。例如:


如果事情成了,不会白操心的。


计较:如果按时完成,我就奖励你。)


(12)不定代词法使用不定代词代替“你”或“我”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使有关话语听上去稍微平和一些。例如:谁求不着谁?任何人都这样做的。


(比较:我只好这样做。)


点名道姓叫人家干这干那或者强调自己必须如何如何,这常常是不怎么礼貌的。如果换用一些不定代词,就会显得较为车貌。


(13)复数代词法使用“我们”代替“我”把自己的看法。意见、决定等表达出来,以免显得主观武断。例如:


我们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找您的。


(意即: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在现代交往中,利用“我们”代替“我”是比较常用的礼貌表达方法。在政治活动、外交事务、学术交流。商务交往中,使用更为广泛。


(14)谦称法在表达有关意思等时不用“我”而使用其他比较谦虚的自我称呼,以免盛气凌人,令人反感。例如:


晚辈失礼了,这点儿小事还来打搅先生。


表示谦虚,这也是礼貌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尤其需要如此。


(15)视卢、推远法在表达有关意思时使用无指代词等把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视点推远。例如:


那种事情费不了你多大劲儿。


细细体会,使用远指代词确定比使用近指代词显得婉转一些。


(16)陈述常规法就是在表达有关意思时仅仅把有关规定讲述一下,而不使用直接指明对方的话语。例如:


上头规定这事由你负责,所以我非求你不可。


在为公务求人等时,陈述定规是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这比以个人的口气发号施令要礼貌得多。在平常表示规劝的时,这种方法有时也很好。


(17)感激法在提出请求、愿望等时表示自己将对人家非常感激,并且会铭记人家所做的一切。例如:


如蒙鼎力相助,我们将不胜感激。


你的大恩大德,我们终生不忘。


尊重别人的劳动,特别是重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应该在语言中表达出来。


(18)暗示法通过旁敲侧击的说话方式把有关意思暗示出来,以免直接驱使对方,令人感到面子难下。例如:


我要出差半个月,我养的那些花没人浇水,就得枯死。


(意即:你来帮我照看一下吧。)


请人做事,不必都要具体细细讲明。在很多情况下只要给对方一点儿暗示即可,这样就显得很自然。


(19)线索法通过提供有关线索,间接引导对方考虑自己的建议或请求,给双方都留下很大的余地。例如:


我们公司离你家很近,几步路就到了。


(意即:请你去一趟吧。)


借助话语线索间接向对方发出邀请或请求,常常比直接讲明心愿更为得体一些。


(20)预设法通过蕴含的前提把有关意思暗示出来,使对方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例如:


这院子前几天是我打扫的。


(意即:今天该你打扫了。)


这句话蕴含了一个前提,就是“这院子应该你我轮流打扫。”说话人没有把它直接说出来,则显得比较含蓄。


(21)淡化法有意使用轻描淡写的语言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使之更易接受,更有意味。例如:


你帮我把这房间稍稍粉刷一下。


(实际上需要彻底粉刷一下。)


在提出建议、作出评价等时,如果根据对方心理特点适当压低调子,效果可能更佳。


(22)夸大法用夸张的方法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通过说明事情的难度等,求得对方的谅解。例如:


我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意即:不到最后关头,是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在向对方表示歉意等时,适当强调客观原因,可以表明并非主观不积极,因而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当然,这也要掌握好分寸,否则就会显得不实在。


(23)重言法借助同语反复的句式把有关解释、劝慰等表达出来,显得比较通情达理。例如:


领导毕竟是领导。


(意即:这事非你不行。)


类似的表达方式在日常交际中很常见,听起来非常自然。


(24)矛盾法就是使用自相矛盾的话语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例如:


我本来不想跟你提这事,可还是提了。


回答人家的问话,有时表示肯定不好,表示否定也不好,使用模棱两可的话比较合适。


(25)反语法使用反话来表示亲密的椰榆、暗暗的责备等,以免话语过分刻板,令人感到不太自在。例如:


你真能开玩笑!


(实际上对方不是开玩笑。)


朋友找你帮忙,看你多热心!


(实际上他很冷漠。)


反语要是使用得当,可以打破僵硬的语言气氛,密切双方的关系,显得比较轻松愉悦。


(26)反问法通过反诘式修辞问句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免直陈己见,显得缺乏涵养。例如:


我能怎么办呢?


(比较:事情太糟了,我什么办法也没有。)


在有些语言场合,使用类似的疑问句式确实比直陈胸臆要委婉得体一些。


(27)歧义法就是使用含有多种解释的话语,把有关看法混夹在多种意思中表达出来,以免直接与对方产生分歧。例如:


这可是一种见仁见智的事情。


(你说好也行,你说不好也行。)


对某件事发表意见,在不清楚对方观点或态度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随意表态。含糊一点灵活一点,则可能更好些。


(28)含糊其词法就是使用不点名道姓的办法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免叫人面子难下。例如:


好像有人在上面卡我们。


(比较:这事是你干的。)


在遇到有人故意刁难,请求对方高抬贵手时,不把事情点破,尽量照顾人家的面子,是非常有益的。


(29)笼而统之法就是使用笼而统之的话把有关建议或要求表达出来,避免吆来喝去,令人反感。例如:


这里需要盖个章子。


(意即:请你在这里盖个章子。)


救人一难,胜造七级浮屠。


(意即:你救我一难。)


叫人做事,有时只要讲讲必要性就可以了。如果加一点鼓励的词语,效果则更好。


(30)不言自明法就是使用说半句留半句的方法把有关想法或要求表达出来,做到点到为止。例如:


我们公司已经半年没发工资了,你们一下子收这么多卫生费……


直截了当阻止别人做某事是颇为令人恼火的。有时只要把不好的可能性稍稍点一点,人家就很明白了。


“润物细无声”――求人的告捷阶段


“求人八股文”作到最后一步,眼看就要大获全胜,呜金收兵了。这时候,不要急着草率收笔,虎头蛇尾,还要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同时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这一步骤一般人都能做得很好,此处不多罗嗦,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有必要,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做点文章。


自我数落


说服别人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就范。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注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


有些被求者,以为帮助了别人,有恩于你,心理上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优越感,说不定还要对求助者数落一番。当你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人指责时,不妨先数落自己一番,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便不好意思再指责你了。如你说:


“我这可能是无理的要求,”“我说这些话可能有点罗嗦,”或“我说的话虽是过份点……”


此时,即使你说的话确实令对方感到厌烦,但对方也不会因此当面指责。如果反复使用,反而会加强效果,使对方轻易听完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要求。


自我数落会有这么大的功效?不信请看下面一段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常常带一只叫雷斯的小猎狗到公园散步。因为他们在公园里很少碰到人,又因为这条狗友善而不伤人,所以他常常不给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警察严厉地说:“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而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你难道不知道这是犯法吗?”


“是的,我晓得。”卡耐基低声地说:“不过,我认为他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你不认为,你不认为!法律不是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须跟法官解释了。”


卡耐基的确照办了。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欢戴口罩,他也不喜欢它那样。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山坡上赛跑,突然,他看见执法大人正骑在一匹红棕色的马上。


卡耐基想,这下栽了!他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在没有事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样的小狗出来遛达。”


“的确忍不住,”卡耐基说道,“但这是违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警察说,“我们这样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卡耐基正是运用了“先行自责”的说服技巧,使警察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从而表现出宽容的态度,高抬贵手,放他一马的。


借坡下驴


经过一番苦战,终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被求者可能这样说:“就照你说的办吧!”自然是赞同你的作法,对之予以扶持,并对你加以鼓励。但换个时间地点,往往就不是这回事了。他说这话时的意思,可能只是在含糊应付你,并不真心“照你的意思办。”这种时候要善于察言观色,弄清领导的真实用意,才能见机行事。


一般说来,对方在非正式场合,如酒席上、咖啡厅、私人家中,如果说:“你去办好了!”“就按你的意思干吧”,往往并非真心实意地说出的话,而大多时候只是一句推托之词,尤其在酒后,这话更不可信。而你竟不辨真假,莽撞地便去做了,到头来吃亏的总是自己。所以听到此类话,必须认真想想,这只是一句酒后之言,要有心理准备,他可能是“酒后失言”。


在酒席或大庭广众之下,人们都不喜欢被人追问或批评。因此,应该抓住机会,借坡下驴,把握适当时机,与对手进一步“敲定”。


但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事先必须商量。人家同意你干什么事,当然要事先同他商量,酒席上也是如此。


第二点:中途必须报告。


第三点:事情结束后,也要作最后的报告。


必须抓稳对方的具体承诺,在日常不时提醒他加以确认,这也是把对方抓在手里的一个绝窍。


借东西时的言语技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缺钱缺物用的时候,因此向亲邻同事开口言借,也就是一件难免的事了。可是,为什么有的人能使物主乐意相借,而有的人却碰了钉子呢?除了其它的原因,这和借者语言表达的恰当与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当我们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不可不注意如下几点:


说话要用商量的语气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语气一定不要太硬,更不能说些有伤于人的话,要知道你是在有求于人。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头又缺钱,只能向别人借,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孩子病了,还缺住院费800元,不知您手头宽绰不宽绰?下月开资我就还您。”用这种商量的口气,只要人家手里有钱,是不会不帮忙的。


但有些人则不注意这一点,向人借钱时说:“谁不知你存了几万元,借我一点儿钱还不是牛身上拔根毛。”诸如此类的话。这种话熟人打趣说说还不要紧,但在借东西时这样说,人家是不愿听的。所以借东西时说话一定要用商量的语气,这样才使对方感到你有求于他而且尊重他,他才肯帮你。


要说明归还时间借别人东西时,一定要说明归还时间,而且要准时归还给人家。比如你与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见了一条新式裙子,你想买下来,刚巧手里钱不够,你就可说:“小王,你先借给我200元钱吗,等回去我就让我女儿给你送去。”说明了归还时间,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钱有了保障,所以会放心地借给你。


说话要诚实向别人借东西要说实话,不能为借得容易而编假话骗人。比如你借钱时明明近日还不了,为了使人家乐意借,就说:“过几天就还”,或说:“明天就还”。结果不能如期归还,人家就会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难了。而且借东西时不要随便改嘴,开始说借1000元钱,等人家答应了又说借2000元,这会使借主感到为难的。


借不到时,不要说气话向人借东西,总有不能如愿的时候,不能因为人家不借给你,你就说出不礼貌的话。比如你向人借自行车,人家说:“对不起,自行车不能借你用,等会儿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说出:“怎么这么巧,偏我来借时你要用”之类的话。否则,就会大伤和气。你在借钱不成时,如能对人家说:“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绰,我再到别处看看。”这话让人觉得你能体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