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爱阅小说 > 穿越之纨绔世子 > 第1138章 农庄法

第1138章 农庄法

作者:关宁永宁公主 返回目录

殿内寂静,只有这老臣声音在回荡。


有人心都揪了起来。


陛下刚才说的己相当明白,你可真是头铁啊。


这老臣名为唐济,是都察院御史,负责监督北方两州,也算都察院的老人。


“陛下春秋鼎盛,何必急于一时?”


任谁都能感觉到,这位老臣并没有其他意思,是真的为了国家。


他说的也没错。


农庄法推行只在延州有成功经验,那还是州牧李福曾是军中将领手段特殊,才正常进行下去。


换做其他地方,能成功吗?


不起祸端就不错了。


而陛下还年轻,完全没必要着急,徐徐图之即可。


“朕知爱卿忧国之心,然大陆局势紧张,我大宁跟梁国矛盾不可调和,又跟魏国起了争执,朕一日不敢懈怠,推行农庄法是为国家积蓄,是为当面临战争时,能有应付之力……尔等可知朕的难处?”


“臣惶恐。”


御史唐济开口道:“臣自会为农庄法推行尽一份力。”


他们都明白。


跟梁国几次起了战争冲突,根本无法调和。


几次落败,必然会蓄谋报复,这一点毋庸置疑。


原本跟魏国表面关系维持的还算不错,又有联姻之好,可因去年打击魏商之事,两国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说的没错。


战争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到来。


国家必须要有积蓄有准备。


听到这里,朝臣们面色都变得凝重了一些。


他们能够感同身受陛下的压力。


他背负的是整个国家!


情也说了,理也说了。


自然也没有人再有异议了。


“今日朝议之事形成纪要,通传各州,把朕说的话原原本本传出去!”


基本都是他一人说,也没有反对之声。


关宁其实都做好了要杀鸡儆猴的准备。


先解决一些阻力。


可竟然很少有人谏言。


现在朝臣官员们就这么识趣吗?


关宁都有些惊奇。


不过应承是应承,关键在于执行。


他要的是结果。


提高官员薪俸由吏部操办,征兵一事由兵部负责。


关宁主抓的就是推行农庄法一事。


最早农庄法的构想其实是李福提出来的。


他效仿自己在南方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上农的土地都收到了官府手中。


这些土地成了公田,李福便把这些公田租给了老百姓,也就是老百姓成了官府的佃农。


不过田租要比地主收的要低,得到的收益也高。


官府不会剥削佃农。


可李福发现老百姓对这种方式较为排斥,从事农耕的意愿并不强烈,也就是说积极性不高。


他又更改了模式。


以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土地承包给了农户。


在承包期间,你享有这些田亩的耕种权,官府只会收固定的份额粮食,超出的部分都由自己所得。


产出的粮食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


毫无疑问,这大大提高了农民从事农耕的积极性,他们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


在实行之初,分包出去的田亩都得到了丰收,而官府也得到了固定稳定的税收。


这让李福见得其利,便加以推广,并继续改进。


他把很多的田亩都集中起来,统一分包,让原本没有地的农民也有地耕种。


单户不行就多户承包。


总之是按劳分配。


付出的多,收获的就多。


在这种方式之下,农户们积极性大大提高,且干劲也是相当的足。


为了提高产量,集体农耕,集体劳作,还一起兴修水利。


这就像是一个农庄,因而被称为农庄法!


后来,李福又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他雇佣大批种庄稼的老农好手,专门传授农耕技术,还实行统一耕种,在关宁看来,李福己经达到了科学种植的程度。


他把种地的每一个流程细化,开垦,耕种,浇水,施肥……


古代并没有化学肥料,只能用人或动物的粪便。


他还安排了专人研究,怎么能把粪便发挥出最大效用。


什么时候施肥,该施多少。


都有细致的研究,有了成果以后再编写成册,教授给农民。


一个统领几万人的将军,却在种地一道上做的如此精细。


听之实难想像。


可这却是真的,也是关宁底气所在。


李福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宁认可这种制度,并结合自己的见识经验,又进一步完善。


实际上,这应该算是计划经济的一种。


在生产力不发达时,计划经济其实相当实用。


用现代的词来解释,农庄法的难处在于所有制的改变。


将原本属于个人的私田转为了公田,以实现资源再分配。


平均!


是农庄法的核心!


一个地主有一百亩良田,把他的田分给另外没有地的十户农民。


这样平均下来,每户人家就有十亩地。


在这个过程,必然会触及到地主上农权贵势要之家的利益。


这也是矛盾所在。


尤其是在全国范围的推行情势又不一样……


在关宁面前摆放着一本文策,封面上写着论农庄法西个字。


这是密仓府府丞杨俊才所写。


年前外巡去边境之时,路过密仓府,关宁跟其提出农庄法一事。


当时杨俊才提出了推行之难点,无需抵制,也无需阳奉阴违。


只需倍之。


即可将农庄法完全破坏。


所谓的倍之,其实是加倍处之。


将原本要打击的地主上农扩到中农,甚至再继续扩大,那就会成为苛政。


少数缙绅变为多数。


农庄之法立可破!


同理,任何政令都适用于此道。


关宁询问解决之法。


杨俊才提出异地办差之法,这样就能阻断地方势力跟官员们勾结,能够秉公办理,把农庄法执行下去。


可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古代交通不便,异地通行不畅,更为重要的是异地来的差吏不了解实际情况。


又怎么能顺畅执行。


关宁把这个问题交给了杨俊才,让他写一篇策论,等返回京时交给他。


杨俊才完成了。


他走遍乡野,问询老农,实地查探,又去请教了诸多官员,写出了这篇执行之策。


关宁己经看过,觉得大有可为,尤其对于倍之破坏之法,有很强的针对性。


不过他觉得还有些欠缺。


应该再加一条他要用的方法,不从者杀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