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爱阅小说 > 我的佛系小娇妻 > 第十一章 江家

第十一章 江家

作者:乙小勺 返回目录

第十一章江家


雷侯回来后,在他的坚持之下,江小阳又在医院住了几天,主要是观察孩子,毕竟早产么,孩子母亲的体质又那么废材,大家都不放心。


江小阳的身体经过系统滋养,一天比一天好,连医生都啧啧称奇。


不过因为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其实也并不是那么明显。大家都忍不住感叹,还是年轻好啊!恢复起来快,要是超过三十岁,肯定就没有这么好喽!


这伺候的好,吃的好,坐月子更是营养不要钱的往上加,生怕她不够,孩子没奶,瞅瞅,这养的这个好!才在医院住了几天啊,感觉整个人似乎胖了一圈?并且连皮肤恍惚都白了一些?!


而医生则觉得,传统观念以及老一辈子的一些说法、做法其实也是有它科学的一面,并不全都是封建迷信。


至少这个关于生孩子改变身体体质的话,作为西医的他以前是不怎么信的,现在经过江小阳之后,他是彻底服了。


江小阳:……你服的太早了!


好吧,其实她自己也是听过这个说法的,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是真有科学道理。嗯,因为她上辈子也没生过孩子不是。


而现在造成这种效果的,和传统做法观念没关系。当然,自己暗爽就可以,说出来估计也没人信。


倒是有可能把她抓去切片,更大的可能是觉得她生完孩子之后,傻的不止三年,是智商直接倒退到错乱了吧!


不过,连她遭雷劈穿越时空这种不科学不严谨的事儿都能发生,那么老辈子传下来的东西未见得一定就是迷信。


选了个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的吉日——现在确实是晴天居多,毕竟秋收季节,江小阳带着孩子出院回家。不要说什么她过来之前还没有夏收,睡一觉睁开眼变成了秋收这种不科学的事儿,这世上还有比灵魂穿越更不科学的事儿吗?所以不要指望江小阳纠结这个了。


江家因为人口众人,江爷爷和江奶奶与一般人想法也不一样,早早就把结婚成家的儿子分出去,而不是大家拘在一起。几个儿子成婚后,各自在父母房子的边上找村里重新批了地基盖房。所以这一片基本都是江家人。


江家大伯早年出去当兵,后来转业在城里政府部门,二伯七十年代招工去了城里当临时工,后来转正也留了下来。所以村子里就剩下五个兄弟。


虽然是五个,但真正留在村里种田的就三四五这三兄弟。六叔和六婶前几年在城里开了个小饭馆,七叔七婶在南方倒腾服装,家里就剩下三兄弟和老太太老爷子老两口。


老太太两口子单独住,并没有和哪个儿子一起。老两口住着的还是当年落脚本地时修的老房子。一溜五间,边上有两间厢房,充作厨房和柴房,以前本来还有一间养猪的,后来不养猪也拆掉了。


这种房子都是毛茬石加土制混凝土筑基,当地气候温润多雨,这样建造自然是防止下雨受潮倒塌,上面的就是土坯砌成了。顶多前脸儿比其他三面墙加高一点石头,至于房子其他三堵墙看不见的地方,除了地基剩下的统统是土坯。不过外面都抹了一层白灰活上沙子的涂层。有的人家没有那个条件,直接就这样裸露着石头毛茬和土坯,看的就很清楚了。


这种房子保存下来的话其实挺好的,将来做生态旅游就不错。很有美感。白墙青瓦,再加上农村的自然风光,想想就很有意境。只是现在的人欣赏不来,肚子也不过刚刚填饱,还讲什么意境?别逗了。那是有钱有闲之后才讲究的。


村里也有一部分是青(红)砖大瓦房,这种的更好更牢固,后建的江家几兄弟的房子基本上都是青砖大屋。


本地人多地少,每家的院子都有限,只是江家这几兄弟随了父母,见机快,早早批好地基盖了,地方也大一些。后来随着人口增多,这批的地基就可丁可卯,所以江家这宽敞的院子,还很是让部分村民明里暗里地说了不少酸话,只是江家人口众多,等闲人不敢惹,也就只能说说酸话了。谁让他们当初不舍得花钱没有早早批呢!


老头儿老太太也挺会做人,在村里人缘挺好,除了几个特别唧唧赖赖的,大部分都还好,毕竟这种事情,谁也没长前后眼啊!就算长了,也得有那个资本呢。


过几年,现在比较常见的这种土坯房陆续都拆掉了,人们用手里好容易积攒的钱,换成了混凝土小楼,基本上都是一层半。缺乏财力啊!很少有人家直接起个二层小楼。


再又过个一二十年,人们开始怀念现在这种房子。人就是这样,握在手里的不珍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江小阳对这种房子充满好感,谁让她是后世来的呢,很是新奇。


她出生的年代,农村里这种房子都扒掉重盖了,比如她之前送快递的那家,就是赶着潮流盖的。


其实在江小阳看来,这种土坯房子不错,冬暖夏凉的,隔热又保温,缺点就是逼格不高。隔个几年外边的墙皮得重新修补,比较麻烦。


不然的话,脱落了难看不说还不防雨不防潮,时间一长,被雨水冲刷出一道一道的泥痕,露出里面的土坯子,再不修补的话墙体开裂,离坍塌就不远了。


本地四季分明,冬天相对北方来说温和不少,气候也温润——那是在出太阳的时候,要是赶上阴天,再下点小雨,可就阴冷阴冷的。


上辈子是北方人的江小阳想起来就头疼。算了!到时候再说吧,大不了烧土暖气。也许这身体抗冻呢?


本地的取暖方式是烧煤炉子,还有就是木炭火盆。平常人家都用木柴烧着之后烤火,等木柴烧的差不多了就成了木炭,那时候就少了许多烟气。至于经济条件好一点讲究些的人家,就直接买木炭烧了。


江小阳记得离村子几十里的山里就专门有烧炭的人家。小时候江家每年也是要买个几十上百斤木炭的,专门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用。


那时候城里两位伯伯拖家带口的基本都回来了,再加上家里这些人口,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大家也不可能经常呆在院子里,要是赶上下个小雨雪的怎么办,所以木炭是必备。


哪怕家里再困难,烧个火盆还是必须的,大人没关系可以咬牙扛一扛,小孩子受不住啊!


再后来经济条件一年比一年好,火盆变成了炭盆,现在基本上每年冬季木炭的消耗不在少数。


当然也是老爷子老太太上了年纪,家里几个儿子都孝顺,也不想老了老了两老还受罪,所以每年这木炭给准备的足足的。连带着,几个儿子自己的小家里,木炭也是添置了的。


前身在这种环境长大,扛冷,现在的江小阳自然就不行了。一想起那种浸到了骨子里的阴冷,她就忍不住打个寒颤。


“怎么了?”熟练地抱着孩子走在她身边的雷侯关切地问道。嗯,没错,经过这么几天自动自发的紧急密集培训,雷侯从一开始抱着烫手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江小阳自己都叹服。话说她自己现在抱着孩子,有时候都觉得有点别扭不知道怎么使劲儿呢。


“没事儿,就是想着马上到冬天了,到时候怎么过。冷哦!”说着还缩了缩脖子。


雷侯:“……”他抬头看看天,没错,水稻刚收完,麦子还没下种,这就冬天了?


对于小妻子的发散式思维,他这几天算是领教了。果然生产对于女人来说,变化这个大,几乎是改头换面。这生完孩子,妻子明显和以前不一样了,要不是丈母娘从头到尾都守在身边,他几乎都怀疑自己妻子是换了个人!


(筒子,你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