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爱阅小说 > 黑井古镇之百花深处 > 第四十八章 静庐喧嚣

第四十八章 静庐喧嚣

作者:蓁蓁年华之思 返回目录

文老太爷家中,几个人坐在庭院里,心中各自怀着心事,浪费了杯中的好茶,真要论起杯中之物,只能说是不知其味。


何松就喜欢直来直去的人,文老太爷既然开门见山地问了,正好对了他的味口!


他笑着看了看杨老爷,也没说什么。


杨老爷当然懂那个意思,把话接了过去,他谄笑着说:“文老太爷,您老人家莫说在文家,就是在镇上,也是人人称道的有识名士。今日咱们来,想请教的只是一个孝字!”


文老太爷抚着胡须,想了想,哈哈大笑,答道:“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个孝字儿,有何不解?”


“嗯!那么何为不孝呢?”杨老爷点点头,像是听懂了,也不着急,又问。


“嗯?哈哈……杨老爷考我书呢!”文老太爷鼻子里嗯了一声,侧过身只管赏玩手中茶盏,显然是不屑回答他。


杨老爷有的是江湖阅历,倒是不在意这些,顿了一下,接着问:“文老太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是?”


“……”文老太爷没有回应,心中猜测着这些话所为何来。


院子里此时静悄悄地,只有墙角那几竿翠竹不时发出的“沙沙”声,小丫头过来换了一壶水,又默默退开去。


杨老爷喝了口茶,眼神望向何松,何松朝文孺人点了一下头,文孺人会意,站在一旁说道:“在文家,您老人家是长辈。晚辈觉得,现在偌大一份家业,将来若落得无人承继,怕才是最大的不孝啊!”


原来,他们是为这个事情来的!文老太爷恍然大悟。


文老太爷心生厌恶,子圭、子锡都是他看着长大的,也不是对谁有偏爱,但是长幼有序的道理谁又不懂?


再说了,文家的事,犯不着外人来插手!无利不起早的人性,他活到这把年纪算是看得透透的。


这些人没有安什么好心!


文老太爷想到这些,脸色很不好看,一伸手“啪”地把茶盏搁在案上,几乎快要磕碎。


文孺人吓了得跳了起来,向后退出去一步。


“你这东西!你父亲文义好歹也是个读书人,性格不说,风骨还是有的。怎的到了你这里,就成了这等模样?”文老太爷厉声呵斥。


见文孺人不敢回话,又接着斥责道:“功名上毫无建树,祖上的败得也差不多,敢在这里说孝字,我本犯不上教你……哼!你母亲还在世,先孝敬才是!”


文孺人被这一番数落得像是被扇了好一顿耳光,苍白面皮上绯红至耳根,扭头看了何松一眼。


何松眼角余光都是鄙夷,不理他。


杨老爷笑着站起来给文老爷换了杯茶,捧到面前,说:“所以说,您老人家才是文家的主心骨,不是?子孙后辈儿上,有点儿什么年轻不懂的,还是要您老人家出来指点着!”


别看杨老爷这么谦卑地打着圆场,既然来了,就不可能善罢甘休!文老太爷心中明镜似的,且听听他们还要说出些什么来。


“文兄说这话,是一心为着文家打算。子圭兄人品贵重,无论是经商还是为官,大家有口皆碑。只是,做为一家之主,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同样重要。相比起来,鄙人看子锡兄更适宜!”杨老爷缓缓说来。


原来是这样的打算!


“文家的事儿还是得依照着文家的规矩来。”文老太爷说。


“皇上都搬出紫禁城了,规矩又有什么不能改?只要于文家有益,也是好的。”杨老爷一板一眼地说。


文老太爷笑了,故作亲切地问道:“杨老爷心系大家,为我文家之事,费心了!那您看来,这事儿,该怎么办才算得上妥当呢?”


杨老爷一听,兴致来了,凑近身子对文老太爷说:“这种事儿,得循序渐进的来,大家都不伤颜面。我估摸着冬至节是个好机会,到时候让子锡兄来办,您老人家给赏个脸就行。”


“你们准备怎么办?”文老太爷再问。


“冬至节,就在子锡兄新府上操办,一来,为了入宅之喜,二来,子锡兄也有喜讯要宣布。到时,请文老太爷光临府上,您来了,文家的族人都会来……”杨老爷说完,看着文老太爷,等他发话。


冬至这一天,文家有个规矩,当家的必定会在自家府中宰羊设宴,族中众人尽数邀请来。阖家欢庆的同时,由当家的向族中六十岁以上老人一一奉上红包,以示孝敬,同时,给年轻后辈立下榜样。


从来,只有当家的才能够在冬至这一日承头操办宴席,何松他们把时间选在这一天,仔细想过。只要请了文老太爷过来,族人们不说全部,起码有大半会来参加,这事儿,就算是办好了。


“哦?喜讯?”文老太爷眉毛向上挑了一下,问道。


杨老爷看了看何松,笑嘻嘻说道“何老爷这次去省城赴都督家喜宴,昨日传来消息,为子锡兄谋武官差事的事儿,已经有了眉目。”


文老太爷看向何松,何松也不打算说话的样子,只在一边坐着。


“看来,这个事情不太好办。”他说。


何松此时方才开口,问道:“哦!有何难?”


文老太爷不紧不慢地答道:“文氏一门必以有文德者为尊,这,是祖宗定的。文子圭一房为长,由他来当家是文老爷定的。子锡老爷是次子,要当的又是武官——我看,若要办成你们的事儿,得把文家的列祖列宗和他们两兄弟的爹请回来问问!”


何松一听,勉强地笑着说:“您这是说笑罢了。”


“呵呵……不敢,这事儿若办了,回头去了那边,没有颜面见祖宗,也没有脸面见他们的父亲!”这几句话,文老太爷说得掷地有声,毫不犹豫。


说罢,立刻站起身来,接着说:“何老爷、杨老爷!我年岁大了,坐了这一会儿颇觉体力不支,改日再会吧!”


随后,马上转身吩咐下人:“送客!”


这一行人,灰溜溜地从“静庐”出来。


杨老爷、文孺人凑了过去,问何松,下一步怎么办?


何松满不在乎地“哼”了一声,说:“急什么!我就等着看,这老头怎么去把这事儿给我办成了,哼!”


说完,上轿走了,只留下摸不着头脑的两个人,猜测着他的真实想法。


回到何府,他直接去书房,拿出一个旧匣子,里面装着一张账单、一张银票存根,另外还有一份原样的临摹样本。他拿出那一份临摹样本,装进信封中装好。


随后唤了心腹小厮王五,吩咐道:“你去文老太爷家跑一趟!就说是我给他的。”


王五接过信封就去了。


何松坐到太师椅上,自言自语起来,说道:“哼!装得个人模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