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爱阅小说 > 大汉第一太子 > 第0163章 为啥还要给钱?!

第0163章 为啥还要给钱?!

作者:中丞佐吏 返回目录

大汉第一太子正文卷第0163章为啥还要给钱?!日暮时分,长安以南,粮市之外。


沐浴着初春的夕阳,望向不远处,嘀嘀咕咕将铜钱运向自家的商贾,黄钟不由悄然皱起眉。


“尽皆五蠹之辈!!”


一声满带着愤恨的低吼发出,黄钟只咬牙握拳,竟没发现身后,阳城延的身影自粮市内缓缓走出,在自己身后不远处停了下来。


“五蠹······”


轻轻一声呢喃,终是惹得黄钟稍回过头,待看清阳城延的面容,又面带尴尬的退到侧边,稍一拱手。


“阳公。”


却见阳城延只客套一笑,旋即轻笑着走上前,意味深长的打量起黄钟,那仍尽显青涩的面庞。


“若吾未记错的话······”


“黄市令之父祖,乃故韩之籍?”


听闻阳城延此问,黄钟不由心下一紧,神情中,也稍带上了些许忐忑。


“回,回阳公。”


“下官祖籍,确于韩地······”


“汉三年,陛下率军东出函谷,先亡父携下官,避战火而至荥阳,从陛下以为戟盾之卒······”


见黄钟面带哀伤的道出此语,阳城延也是面带感怀的长叹一口气,轻轻拍了拍黄钟的肩膀。


“如此说来,黄氏满门,亦当汉之忠烈······”


说着,阳城延又是一拍黄钟的肩头,旋即上前几步,在一块隆起的小土坡上蹲坐下来。


待黄钟也来到自己身边,略有些拘谨的坐下身,阳城延不由洒然一笑,遥指向远处,已即将看不清轮廓的粮商们。


“黄市令可是见此等奸商恶贾,恶赢满贯,却仍得少府之钱,而心怀愤恨?”


听闻阳城延语调随意的道出一问,黄钟只下意识一低头。


“下官不敢······”


“诶~”


不待黄钟音落,就见阳城延将上半身往后一仰,噙着一抹随行的笑意,面带鼓励的望向黄钟。


“不过闲谈而已。”


“黄市令不必忌讳,若有言,但直言无妨。”


见阳城延做出这一副‘闲聊而已,想说啥说啥’的架势,黄钟也是僵笑着低下头。


只片刻之后,先前被黄钟挂在脸上的那抹愤恨,便隐隐回到了那张青涩的面容之上。


“阳公亦言:此等粮商、米贾,皆往昔屯粮居奇,掠食民血之贼也!”


“即为贼,阳公又因何出内帑之钱,以助此僚之气焰?”


“不过奸商寥寥,朝堂欲专粮米之事,自可遣廷尉、内史之卒,尽抄此僚之家赀,以充公归国?”


闻黄钟此言,阳城延面上笑意稍一滞。


片刻之后,便见阳城延又轻笑着侧过头,意味深长的望向黄钟。


阳城延自是明白:黄钟想说的,并不是‘你为什么不这样’‘朝堂为什么不这样’,而是,太子刘盈,为什么不这样做?


为什么不把这些残害百姓,祸乱天下的商人全都杀死,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不杀他们,已经够意思了,又为什么要拿钱给他们?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川沼池俱为王赀——不过是粮食、粮仓而已,为什么要给他们钱?


这样略带有些愤青意味的问题,若是换了旁人,阳城延大概率会一笑而过。


但此刻,看着身旁的黄钟,阳城延却在心下悄然盘算起来。


“五蠹,出自《韩非子》,乃故韩公子韩非所著······”


“此子籍韩,又知‘五蠹’之说······”


“嘿······”


“竟是申不害之徒子徒孙······”


暗自思虑着,阳城延望向黄钟的目光,愈发意味深长了起来。


“今之家上,面较陛下更宽和,然于驭下之术,又颇有些法家‘法、术、势’之意味······”


“待陛下百年,法、儒诸学,更或墨、纵横之流,或可得端立庙堂之俊杰,亦未可知?”


如是想着,阳城延终是莞尔一笑,将目光望向天边,那抹艳丽的晚霞。


“农为本、商为末,此乃汉百年不易之国策,亦乃社稷鼎立之本。”


“然纵如此,商,亦只‘末业’,而非律法所禁、人伦不允之恶业······”


悠然道出此语,便见阳城延又轻笑着侧过头,望向黄钟的目光中,也是稍带上了些许提点之意。


“商之弊,非商其本,而乃贾。”


“乃贾逐利而忘本,图金银、珠玉而不顾廉耻,更或因一己之私,而乱天下万民之生计。”


“天下所恶者,乃贾因逐利而为之行;然若无商,盐、粮、布、器,皆无以南北流通,商贸不兴,则民难富、国难强······”


“故国,不可无商,又于贾,不可尊崇。”


“或君贤比陛下,更当颁诏制法而鄙贾,重租税以困辱之。”


听阳城延语重心长的将商、贾二者,于社稷、天下之间的关系细细道出,黄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只片刻之后,却见黄钟又陡然一皱眉。


“阳公。”


“即国不可无商,又贾多无信义,朝堂何不寻忠良、仁善之士行商天下,以其行商所得,为强国、富民之事?”


略有些心虚的道出这句话,黄钟便略有些激动起来,连忙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若使下官为商,下官比当为闻名天下之仁商、义商;行商之所得,更当尽与少府内帑,已强吾汉祚!”


听着黄钟信誓旦旦的说出这句话,阳城延却是无奈的笑着摇了摇头。


见阳城延似是不信,黄钟正要起身再说,却见阳城延抚了抚额头,萧然长叹一口气。


“黄市令此言,诚不知人心险恶之论呐······”


语调萧瑟的发出一声感叹,便见阳城延又侧过头,轻笑着望向黄钟。


“黄市令可知:凡天下之商贾,因何而得万贯家赀?”


“又因何,可使此辈克万千困阻,不顾蜀道之难,而出蜀地之锦于关中、关东;不顾关东祸乱,而出关中之米粮,以至燕、赵、齐、楚,更或淮南、长沙等地?”


“更有甚者,燕、代之地,更有数典忘祖,不惜奸栏出物,与禁物于北蛮,而图暴利之贼!”


“黄市令以为,此辈,为何可得如此胆魄,纵国法、身家性命亦不顾,而以身犯险?”


见黄钟茫然愣在原地,阳城延只缓缓伸出手指,笑着在黄钟胸前轻轻一撮。


“欲!”


“图牟贾之暴利,不事生产,只端坐于家宅而日进斗金,以得发家致富之贪欲!”


盯着黄钟目光深处,满是严肃的道出这句话,便见阳城延又回过头,仰望远方而长叹。


“凡商贾者,其为贾之初,多因田广,而得钱、粮有余者。”


“其一岁耕农所得,为其亲长、妻小食之而有余;此余者,便乃贾之本。”


“伊始,不过贪恋贾利,西行二十里以购盐,又东往二十里以货之。”


“如此,只数日之功,往返数十里之徒,便可得倍利。”


说着,阳城延便满是感怀的望向黄钟,不由又是一笑。


“得此轻而易举,数日便可倍本之暴利,又何人愿归于农而事于产?”


“——必是尽卖其田、宅为本,行走天下,以逐贾利!”


“往蜀得锦,而货于关中;于关内得粮,又往货于关东。”


“自关东归返只时,再廉价得齐之纨、楚之器,以售于关中、巴蜀。”


“如此三五载,始为本之钱数万,便累以为家赀万贯,出入乘车,童仆数百,为民称之曰:素封也······”


说到这里,阳城延不忘稍待调侃的将上本身一顷,用肩膀轻轻撞了撞黄钟。


“此一本万利,三五年而得家赀万贯之美事,黄市令闻之,可能坐怀不乱?”


听闻阳城延这声稍待调侃的询问,黄钟只下意识张开嘴,却又几次止住了话头。


因为黄钟发现:当阳城延道出的那副‘出入乘车’‘黔首避道’‘童仆随行’‘家赀万贯’的美好场景,被自己代入进去了之后,方才还扬言‘赚到的钱全给国家’的黄钟,居然感到有些······


迷恋!


单单是对脑海中,那明明不是现实,只是自己幻想的虚无,黄钟就已经感受到了一股深深地迷恋!


——在阳城延用胳膊碰自己时,尚未从黄钟中回过神的黄钟,甚至下意识感觉到了些许恼怒!


对于阳城延打断自己的遐想,使自己只能从那美好的景象中遗憾脱身,而产生的愤怒······


“下官······”


试着开口,但黄钟心里的那根底线,终还是让他将那句‘我能’,悄然咽回了肚中。


而见到黄钟这番模样,阳城延却并没有流露出失望之情,反倒因为黄钟的坦诚,而稍涌出了些许赞赏。


心下稍一点头,便见阳城延又是洒然一笑,从地上起身,拍了拍后退上的尘土。


“嘿!”


“莫言黄市令,纵吾闻己之所言,亦生出些许神往。”


听闻阳城延这声自嘲,黄钟面上羞愧之色嗡然停滞在了脸上。


略有些不安的抬起头,待阳城延又轻笑着一点头,黄钟才惊讶的从地上弹起身。


“纵阳公,亦无可抵商贾之巨利?!”


语调满是惊诧的发出一问,便见黄钟思虑片刻,终是失望的低下头。


“阳公身九卿之贵,亦不能视商贾之利而不乱;下官不过一粮市令,又如何能······”


沮丧的说着,就见黄钟又将话头猛地一滞,旋即面带震惊的抬起头。


“莫非!”


“阳公本不欲为少府,更愿为贾,行走天下而谋商利?!”


见话题被黄钟扯得越来越远,阳城延不由噗嗤一笑,伸出手,不轻不重的在黄钟侧肩处轻轻一砸。


“吾为少府,乃得陛下知遇之恩,自无怨言。”


“及行商为贾之暴利,吾,羡之,又不屑与之。”


待黄钟面上流露出些许困惑,便见阳城延颇有些潇洒的抬起头,将双手背负于身后,遥望向那一点点落于山后的夕阳。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且得财,乃人之欲;生而为人,于牲畜之别,首在抑欲。”


“若纵欲之出,而不已仁义抑欲,便不当为人,而乃狐狼、豺豹之牲。”


“吾为少府,食中二千石之秩禄,家中亲长、妻小衣食皆足,无有饥寒之虞。”


“此,便足矣······”


极尽坦然的道出一语,阳城延又侧过头,轻笑着望向黄钟。


“及家赀万贯,富甲一郡、一县之财,吾亦非不喜。”


“——若得披甲执刃,杀贼于战阵之机,吾自当奋勇杀敌,以谋彻侯之高爵、万户之食邑。”


“此何也?”


“——大丈夫顶天立地,当立不世之功,光耀门楣,泽及后世也!”


说着,阳城延终是再一次抬起手,搭上黄钟那依旧有些瘦弱的肩头,将上本身稍前倾些。


“如此,黄市令,可明白了?”


“为商做贾,行走于天下,低买高卖而得利,纵终得万贯家赀,此家赀万贯,可能光耀门楣?”


“可能利国利民?”


“又可能为乡党闻之,敬称一声:丈夫?”


听着阳城延如同一位老师般,道出这一番敦敦教诲,黄钟面上的迟疑、困惑,终是一点点化作坚定。


“下官······”


“明白!”


“君子之得财,不可只逐钱利,而首当利国、利民!”


“商贾者,不过空得钱、金之赀,而堕先祖门楣,遗污名于后世也!”


“大丈夫立于世,当执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于战阵,方可安拥万贯家财,而不为天下所鄙夷!”


见黄钟终于明白了自己表达的意思,阳城延终是欣慰一笑,拍了拍黄钟的肩膀。


“今少府,虽得官吏数以千,然自千石以下,唯黄市令一人,堪称可造之材。”


“日后,黄市令只需克忠职守,兢兢业业,复二十岁,吾汉家,或可又得一布衣少府,亦未可知?”


言罢,阳城延便微微一笑,将手背负于身后,向不远处的长安城徒步而去。


但可惜的是,长安粮市令黄钟,并没有如阳城延所期翼的那般,成为汉室第二个‘布衣少府’。


在青史之上,‘黄钟’这个人名,也只留下了以下这段记载。


·


——太宗皇帝十一年,三分内史,曰: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除内史于九卿,新设大农以代之,主农、粮事;拔少府右丞黄钟为大农。


太宗皇帝二十七年夏四月,大农黄钟病逝,京兆千里哀歌,万民泣而扶柩,入葬安陵侧。


闻大农病逝,太宗皇帝啼哭三日,而谓左右曰:今朕失大农,此乃天羡朕,而夺汉之国士也。


夏五月,追封黄钟为高良侯,谥曰:文。


赖高良文侯治大农之功,始太宗皇帝十一年,凡后百一十九年,关中民数以千万口,竟无闻一人饥、寒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