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爱阅小说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45章 军功爵制

第145章 军功爵制

作者:见月明 返回目录

陈景恪说道:“其实军制没必要弄的太复杂,也没必要想太多新花样。”


“纵观历史,不论王朝初期使用的是何种兵制,都会变成单纯的募兵制。”


“我们只需要尊重客观事实,就足够了。”


朱元璋失望的道:“直接采用募兵制吗?”


“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募兵的容易吃空饷,且战斗意志都不甚强。”


陈景恪说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募兵制胜在灵活,出了问题更容易调整。”


“只要出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就可以确保朝廷拥有一支十万人左右的精锐。”


“能不能力挽狂澜不好说,至少能帮朝廷维持住局面。”


当整个系统全部烂掉,那就是真的没办法了。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制度都没什么用。


朱元璋也不得不认同,这话确实有道理。


朱标也是同样的想法,既然早晚都要进入募兵制,干脆从一开始就这么搞。


免得给后人留下一个不可收拾的烂摊子。


这时,福清公主疑惑的道:“只要奖赏足够,募兵的战斗力也可以很强呀。”


“汉朝不就是靠着募兵,打出了大汉天威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好像确实如此。


朱标也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咳。”朱雄英干咳一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露出一口白牙道:


“秦汉初唐的军队战斗力强,与军制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因为军功爵制。”


“立了功就有相应的封赏,自然是人人奋勇杀敌。”


“初唐时期唐军战力冠绝天下,以少胜多的案例数不胜数。”


“但因为唐高宗好虚荣,大肆封赏导致勋爵泛滥。”


“而朝廷手中的土地也越来越少,没有足够的土地来封赏功臣。”


“所以从那时开始,除了少数精锐,大部分唐军战力就开始下滑。”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战斗力就更低下了。”


“甚至出现了,和藩镇一起演戏给皇帝看的事情。”


“究其原因还是军功爵制彻底崩坏的结果。”


“当兵打仗不再是改变身份的途径,仅仅是为了吃饷银而已。”


“饷银才几个钱,值得拼命吗?”


“况且死了连饷银都没了,朝廷许诺的抚恤金,能不能兑现都是未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还能奢望他们奋勇杀敌。”


“所以咱们在这里讨论军制毫无意义,不如想想怎么建立一套可行的军功爵制。”


说完得意的看着众人。


朱标很是惊讶,这话是我儿子说出来的?


朱元璋挑了挑眉头,对陈景恪说道:“这是你教他的?”


陈景恪也同样很惊讶,摇摇头道:“我只和他说过秦朝军队为何强大,后面还没来得及说。”


没说过,那就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


得到这个答案,老朱心中狂喜:“哈哈……好好好,咱的乖孙果然聪明。”


“这一番分析太有见地了,超过了大多数人。”


福清公主也很意外的看着这位大侄子,知道他聪明,没想到竟然聪明到这种程度。


这一番认识和剖析,就没有几个人能比的上的。


朱标见不得儿子得意,说道:“小聪明罢了,若无景恪提点,你能发现这些?”


朱元璋不乐意的道:“放屁,你怎么就没想到呢?”


朱标被噎得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是,您老人家这么溺爱孩子,真的好吗?


朱元璋笑呵呵的问道:“乖孙,伱方才也说了,唐朝就是因为爵位泛滥。”


“又拿不出足够的土地封赏有功将士,才导致唐军战力下滑。”


“若我大明也采用军功爵制,如何杜绝这个问题呢?”


朱雄英摊手,道:“为何要杜绝?再好的制度,都经不住不屑子孙败坏。”


“唐太宗何等英明神武,给子孙留下了深厚的家底。”


“可才驾崩几年啊,就被唐高宗给破坏的七七八八了。”


“要不是张柬之等人,恐怕就此亡国也不无可能。”


“一代人就做一代人的事情,只要我们自己坚守好这些制度就可以了。”


“至于以后军功爵制会不会崩,那就看儿孙自己的怎么折腾了。”


“再说就算崩了也无所谓,不是还有募兵制在吗。”


“最多就是军队战斗力低一点,不至于全部崩坏。”


“关键是,军功爵制崩了之后,直接废除就好了,不会变成毒瘤持续祸害国家。”


陈景恪不禁在心里为朱雄英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他想的是使用初唐的府募结合,以府兵为主,需要发动大型战役的时候再招募募兵。


李世民征高句丽就是这么做的。


薛仁贵也是在这个时候,以募兵的方式加入唐军序列,开启了传奇一生。


府兵制为何强大?


除了军功爵制的激励之外,还在于这是一场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


朝廷明码标价,用四百到五百亩地,买下你这个人的命。


入伍那天开始,土地划到你的名下。


不用担心死了就没饷银可拿,也不用担心抚恤金被吞没。


因为根本就没有军饷,死了也没有抚恤金,甚至粮草装备都需要自备。


一切都都含在了那四五百亩地里。


当然,如果真战死了,朝廷还是会象征性的给一点的。


府兵没有后顾之忧,作战自然就勇猛,往往能以一敌十。


不过历史已经证明,这套制度早晚都会崩溃。


土地兼并导致府兵失去土地,国土扩张之后人员得不到修整等等,都是崩溃的因素。


而这些东西,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办法阻止。


那么在使用府兵制的时候,就必须要做好舍弃的准备。


而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和麻烦。


朱雄英的办法确实更加的合适。


军功爵制加募兵制,足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等朝廷无力兑现军功爵的时候。


直接废除就行了,只保留募兵制,朝廷也不用再考虑设置新的军制。


这个过渡更加的顺滑,不会引起什么动荡。


最多就是军队战斗力下滑。


朱元璋显然也被说服了,不过并未直接表态,而是问道:


“景恪你怎么看?”


陈景恪盛赞道:“太孙此法堪称绝妙,军功爵制只需要维持五十年,就足以让大明扫平八方之敌。”


“之后就算军功爵制崩坏,军队战力下滑,守成还是能做到的。”


“若有名将诞生,靠募兵制一样可以百战百胜。”


这里他并没有说实话,准确说,他并没有将真正的打算告诉朱元璋等人。


军功爵制就是专为扩张而生的制度。


一旦大明推行这项制度,就犹如泥头车剪断了刹车线,再也停不下来。


不是摧毁自己,就是摧毁敌人。


而有陈景恪在……嘿嘿,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


之前他还在考虑,如何调动军方的积极性。


没想到竟是朱雄英送上了一记最完美的助攻。


见他也没有什么意见,老朱终于拍板,道:


“好,就听咱乖孙的,新军制就是军功爵加募兵制。”


“好耶。”朱雄英兴奋的跳了起来。


这还是他第一次参与重大国策中来,还获得了认可,自然高兴。


朱标也很欣慰,不知不觉儿子竟然已经可以为他分忧了。


福清公主感觉自己的三观再次被刷新,如此重大的国策,竟然就这样决定了?


而且还是才十岁的大侄子出的主意。


怎么感觉有点儿戏啊。


她又想到了陈景恪,才十五岁就一手制定了,迁都、黄河改道等影响深远的计划。


一个十岁,一个十五岁,却成了国策制定者。


应该是亘古未有之事了吧。


大明果然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啊。


难怪爹爹要让他当太孙伴读。


恐怕也只有他们两个,才能有共同话题吧。


很快,朱标皱眉说道:“军功爵制会提高军人的地位,恐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啊。”


“呵……”朱元璋嗤笑道:“他们能做什么?”


陈景恪颔首道:“大明才只建国十七年,开国功勋大多都还健在。”


“读书人那点耍嘴皮子的功夫,在他们手里不堪一击。”


“况且让文武对立也符合国家的利益,就让他们狠狠的打嘴仗去吧。”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景恪此言深得我心。”


朱标一想也是,就不再说什么。


之后众人又开始商议,募兵制该如何完善,军功爵如何设立,每一级都有什么待遇等等。


对此陈景恪并没有说太多,他相信朱元璋等人会比他做的更好。


他唯一较为坚持的原则就是,不可给予任何人免税特权。


对这一点朱元璋和朱标都深以为然。


免税特权就是助长兼并,绝不可给。


而且在陈景恪的科普之下,他们更加明白税的本质。


之前他们以为,土地兼并才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经过陈景恪解释才知道,并非如此。


真正导致王朝覆灭的,是收不上来税。


地方大户有种种手段逃避赋税,让朝廷一文钱都收不上来。


朝廷手里没钱,就没办法养军队,没办法赈济灾民。


只能亡国。


能收上来税,一切都好说。


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


然而,汉武帝就是有办法收到税,能养活一支听话的军队。


有百姓活不下去造反?


杀光。


顺便把地方大户一起杀了,地不就空出来了吗。


然后从别的地方迁徙百姓过来,完美解决问题。


地方大户有钱不交税?


抄家灭族。


所有问题全解决了。


历朝历代之所以遏制土地兼并,原因只有一个,问大户收税很难,问百姓收税就容易的多了。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汉武帝那种手段过于暴烈,也无法长久。


最好就是采取一个稍微温和一点,又能制度化存在的东西。


于是,在陈景恪的建议下,朱元璋和朱标开始着手搞税务稽查司。


专门问大户收税。


但收税的前提是,国家没有免税群体。


否则税务稽查司的设立,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税虽然不能免,徭役却可以。


这里还有个误区,很多人都以为大明的官绅不用纳税。


其实并非如此,大明从来就没有免税群体。


官绅免除的只有徭役,赋税该交还是得交。


只不过人家都当官绅了,手中掌握着权力,有的是办法转嫁赋税。


说白了就是偷税漏税。


只有满清,为了拉拢读书人,才搞出了官绅免除一切徭役赋税的优待政策来。


税务稽查司,就是转为偷税漏税的大户设立的。


众人又讨论了大半个时辰,差不多已经有了清晰的框架。


接下来就无需他们自己操心了,自有下面的人去完善。


期间还有一件事情,让陈景恪很是意外。


当然,也可以说又在意料之中。


那就是福清公主竟然也参与了讨论,还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朱元璋也习以为常,并没有反对。


显然她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倒也符合传闻。


眼见聊的差不多,陈景恪就趁机请假,说想回家看一看。


朱元璋自然很爽快的就给他放了假,没有期限,忙完了自己回来上班就可以。


陈景恪谢恩之后正准备离开,又被老朱给喊住:


“先别急着走吗,这是咱的八闺女福清公主,你也认识吧?”


陈景恪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谨慎的道:


“八公主才名远播,臣确有耳闻。”


朱元璋心道,小子想跑,晚了。


“她很少离宫,更是从未出过应天城,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你刚从外面回来,就给她讲一讲外面的趣事吧。”


陈景恪大惊,道:“啊这……不合适吧。”


朱元璋脸一拉,说道:“有什么不合适的,你不会是想拒绝咱吧?”


陈景恪看了看紧张的福清公主,心下叹了口气,看来这一关是躲不过去。


“怎么会,能为公主讲述外面的世界,是我的荣幸……就是怕哪里做得不对,冲撞了公主。”


朱元璋变脸一般,大笑道:“哈哈……你和咱说话都没怕过冲撞,现在到矫情起来了。”


“咱闺女也不是小性子的人,你们肯定有话说,去吧。”


陈景恪拱手道:“臣告退。”


又对福清公主说道:“公主,请。”


福清公主俏脸通红,朝朱元璋和朱标行了礼,逃也似的离开了。


“噗……”朱雄英没忍住,发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声。


陈景恪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也转身追了上去。


(本章完)